您的位置 首页 > 保护论坛 - 非遗传承要建立多元化立体保护体系
非遗传承要建立多元化立体保护体系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 | 日期:2014-04-30 13:16:23 | 浏览 次] 字体:[ ]

非遗传承要建立多元化立体保护体系
 

王 耘
 

    在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非遗,不但是近年来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也成为近日文化部举办的非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上的焦点。纵览近年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可谓是喜忧参半。面对非遗这样的“民族文化基因”,其传承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如何传承,传承的方法、路径却一直是一道有待彻底破解的难题。笔者认为,应该有针对性地建立从形式到内涵,从搜集、挖掘、整理到教育、创作、传播多元化的非遗传承立体架构体系,才能保留、展示并传承其文化全景。

  在以往非遗传承的某些思路中,大多集中于非遗的物质形态方面。比如修缮维护遗迹,树立非遗品牌,确认外在形式上的传承者,记录存世文献、音像素材等。其实,这并不是非遗传承的全部内涵。如果片面地将其误认为这就是非遗传承的“自古华山一条路”,就会使之成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非遗传承的体系应着眼于立体架构,从多元角度入手,注重在历史文化积淀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交织的背景下,逐步建构起能够真正传承非遗形式与内涵的较为全面、立体的传承体系。

  就拿江南吴语区民间歌谣“吴歌”来说,其为吴文化口述文学代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创作过程、艺术作品、传播模式都应得到全面整理。现有记录集中于吴歌非遗传承人的确认、曲词的搜集出版、讲唱与旅游业结合,尚缺乏内涵挖掘、传承教育、文本创作等环节,不能保留吴歌文化全景,有关工作有待加强。

  非遗之所以能够流传久远,是因为其在民间已经更多地演变为一种生活概念,其讲唱、欣赏虽是传统艺术的创作、接受过程,但它更是真实的生活。吴歌是一种民间即兴创作,不仅有固有曲词,还有大量未被记录的曲谱、腔调等曲词的配合性元素。其语言不仅体现出吴语所使用的语义、句法、词语等艺术修辞手段的表征,更是江南文化的杰出代表。从实际来看,吴歌的创作匮乏,是当下吴歌传承中一个严重的缺环。与之相较,同样植根于江南文化的昆曲,如今有大批创作精英在普及、发扬。不难发现,昆曲是因为通过复原文献、曲目、格式、韵调奠定了生存的土壤,又通过教育、传播、创作这样多元化、立体构架进行了发扬光大。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在非遗传承教育工作上,社会各界也在做着积极的探索。眼下,很多地区将非遗作为校园教育的个人兴趣选修课在某些中小学推出。应该说,在启蒙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基因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以往很多诸如吴歌这样的非遗,并没有专门的课程与学校教育的方式,街头巷尾,田垄船艄,自然吟哦,抒发胸臆而已。当代背景下,江南水乡渐被现代文明同化,能否有效传承,在传承体系中,非遗的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值得重视和深思。

(来源: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

(编辑:江晓雯)


作者:王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