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护论坛 -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摘要】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摘要】
 
来源:期刊 | 日期:2013-01-06 22:03:21 | 浏览 次] 字体:[ ]

 

问题:【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摘要】 时空悟道(论坛元老2013-1-6 21:59:48
    
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郭玉成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摘要:
    
从传统武术的传承特征与文化安全,传统武术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尊,传统武术的现代化.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关系,商业武术影视对传统武术的影响,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化保护、传统与发展等方面,总结传统武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认为:武术新概念的引入,极大地拓宽武术的研究视域,提升对武术的认识高度;保护传人成为保护传统武术文化的当务之急;传统武术的发展应有别于西方体育的特色,"文化回归"之路.

    
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
    
作者:张云崖 牛爱军 虞定海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  上海体育学院科研处
摘要:
    
传统武术的传承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以非物质性传承为主,包括传承内容、传承途径、传承方式和传承人四个方面.传承内容分为不可变易的基本部分和可进化的发展部分;传承途径包括口传心授、身体示范、观念影响等;传承方式包括群体传承、家庭(师徒)传承、学校传承等;传承人涉及到遴选、评价、管理等诸方面.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
    
张纳新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系
摘要:
    
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和梳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思路两部分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问题.指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第一、突出"原真性",强化中国武术的实体:"拳种"的保护;第二、注重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三、注重文化传承过程中人的作用,强化活态载体:"传承人"的保护;第四、加强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第五、创新文化的合理运用,把握好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第六、强化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第七、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也是促进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武术
    
周伟良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但当今的全球化趋势对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整个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武术的现代文化价值和面临的时代挑战研究来讨论如何保护好这一笔具有悠久历史和博大载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与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价值系统继承发展

    
河南省国家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薛良磊
中文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和环境发生了改变,使得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出台,河南省的月山八级拳、苌家拳、太极拳、少林功夫、心意六合拳已相继被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河南人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成为了河南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是确认河南文化身份的标识,集中体现了河南武术文化的风貌和中华民族精神。越来越多的武术拳种被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进行保护,但在申报和保护的过程中由于不知道什么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保护、怎么保护,从而出现了申报难、保护难的问题,不但浪费了人力、财力,同时也失去了遗产保护的最佳时机。
    
本文首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结合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做如下界定: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基本单位、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科学价值,足以代表一方地域文化且具有百年历史的技术类传统文化事项。
    
其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对河南省国家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做了相关研究。通过分析,笔者总结出了其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静态保护的零散化、无目的化、非专业化和有限化;亟待法律保护;保护资金严重短缺;保护计划亟待落实;传承机制亟待优化;全民保护意识淡薄。
    
再次文章在分析河南省国家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和方式时指出:保护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为保存;二为传承;三为弘扬。
    
最后,文章针对河南省国家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保护对策:加大抢救力度,利用传统和现代技术进行全面记录;走与政策相辅相成的地方立法之路;优化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加大资金投入。
今天,我们审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时,不仅仅要看到保存即保护传承即保护,也应看到弘扬即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开发——以少林拳和太极拳为个案

    
自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国政府在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于2006年6月7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林功夫(河南登封)和太极拳(河南焦作陈氏太极拳)首当其冲地入选名录。代表着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少林拳和太极拳如何去保护、开发?两拳文化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及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问题,是关系到河南省优秀拳种传承、生存、发展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命题。
    
本研究立足于文献资料,尊重实事,对当地的旅游群体、管理人群、从业人群和演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利用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对少林拳和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一、两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地域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影响。二、少林拳受禅宗文化的影响较大,太极拳受技术风格的影响较大。三、众多的武校为少林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培养空间;不同社会人群的需求使太极拳技术多元化。四、常规性国际、国内各级比赛为两拳的传播提供了桥梁。五、域内外颇有影响的文化产业促进了少林文化的发展;太极拳域外主要传承人为太极拳的国际民间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六、太极拳的学校化、体育化是现代太极拳发展的最佳战略。两拳文化发展对中国武术其它流派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样板。如何保护和开发两拳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今后发展的道路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因此,本研究对两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进行了调适:一、创建两拳传承的文化空间。二、加强两拳科学的理论研究。三、注重两拳多元的产业开发。四、建立两拳适宜的传承人制度。五、实现两拳多维度的信息资源。

    
武术挖整运动的时代反思——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
    
徐永峰  牛爱军  陈星潭  
【摘要】:武术挖掘整理运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挖整运动注重静态保护,忽视了武术活态文化的特征,忽略了传承人的作用,提示着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韶关学院体育学院;
【关键词】:挖整运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态文化传承人


    
传统武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
    
牛爱军  虞定海  
【摘要】:越来越多的传统武术项目正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配合即将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需要从现代知识产权的角度对传统武术进行保护,厘清保护的主体和客体,运用商标、商业秘密、著作权、地理标志等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保护。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上海体育学院科研处
【关键词】:传统武术知识产权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地理标志法律保护著作权法商业秘密民间文化太极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传承制度研究
    
牛爱军  虞定海  
【摘要】:传统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在逐渐丧失生存的土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传承制度对其进行保护。在传承制度中需要明确传承的主体、对象、途径、方式、评价方法等,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公布,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传承制度
【正文快照】:
    
一、传统武术的时代价值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播方式,以提高道德修养和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传统武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融会了中国传统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问题的探讨
    
牛爱军  
【摘要】: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更替,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传承环境面临着巨大危机。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可以通过资助传承团体、传承个人,以及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授予其荣誉称号等方式进行保护与扶持。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关键词】: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正文快照】: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定义是[1]: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在民俗学研究中[2],传承者是指通过居民的生活经验而具有丰富的传承知识的人,其态度受个人经历、家世、职业、



作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