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护论坛 -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吴论坛”在苏州大学召开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吴论坛”在苏州大学召开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日期:2011-11-14 12:56:47 | 浏览 次] 字体:[ ]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吴论坛”在苏州大学召开

  2011年11月5日、6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吴论坛”在苏州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本次论坛以“记忆江南”为主题,分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女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五个议题,从历史环境、自然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土壤等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及其内在发展机制。
  并针对文化遗产活态性、民间性、生活性和传承性特征,一方面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活性因子的特点,一方面探讨如何使其与不断发展的时代共融共生,真正焕发出持续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没有沿袭以往学术会议“主题发言”的形式,而以一种开放式探讨与对话的形式展开。在会议现场,学者专家自由交流,学术思想在此碰撞,激发出许多新的思考和见解。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多元化特点,决定了我们的保护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多种方式的。”本次论坛主席、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表示,将来最理想的状态是非遗保护这个专业不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到人民生活中间,不再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他说,国家目前对非遗实施了抢救性保护、项目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这种战略性的保护如何与具体项目有效衔接,仍然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如何使非遗得到有效保护,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说,非遗的保护不仅要活态传承,也要活态保存。他说,像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现在学习的人越来越少,能真正欣赏的人也不多,让80、90后的孩子们能够欣赏这种艺术恐怕不大可能。“但也许我们这代做不到,我们的后代能做到,这就需要我们这代人好好保存这种艺术,把这种艺术瑰宝原汁原味地留给后代去理解和研究。”
 
  “但是,活态的保存如果与观众失去了互动,还是会影响它的可持续发展。”杭间还表示,人为的强行干预去做互动,就会破坏文化本身的生态,同样也会影响到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是一种不同种类的实物多样性遵循生态准则的自由的发展,失去自由,失去多样性,就不是生态。生态的法则最重要是不干预原则,生态有自己的法则,人做为生态关系中的最高端,强势的干预会适得其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吴论坛”每两年举行一次,旨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本次论坛由苏州大学、苏州市文广新局主办,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来源:光明网 记者:李锦 通讯员:钟静)
 
(编辑:辰序)


作者:记者:李锦 通讯员:钟静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