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护论坛 - 谁从“中韩文化之争”中受益
谁从“中韩文化之争”中受益
 
来源:东方早报 | 日期:2010-05-29 10:31:07 | 浏览 次] 字体:[ ]

 

谁从中韩文化之争中受益
    在被部分中国媒体泼墨式报道多次后,韩国方面终于做出回应。韩国驻华使馆声明称,对所谓韩国教授声称诗人李白是韩国人孙中山是韩国人朝鲜族发明了汉字等虚假报道表示深感担忧,并予以关注。声明指出,这些中国文化被韩国的报道,事后经查明大部分均无事实依据。有些报道是把某个人观点当成韩国国民的普遍立场,扭曲事实真相并进行炒作。
    这两年写过两篇与韩国文化有关的评论,从网友一些棒子称谓的留言,我已感到某种民族情绪。只要说起韩国,网民多是怨恨不屑的口吻。这种情绪的漫延,与这种臆造的文化之争不无关联。
    记得前些年,哈韩还是一种风尚,但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在联合国申遗成功开始,一场虚拟的文化之争拉开了大幕。媒体早有解释,江陵端午祭的源起虽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关,但与端午节习俗并不相同。它主要是指当地的一种祭祀活动,祭祀的也多是韩国才有的神灵,如大关岭山神等。它不过是以端午为时间点,是韩国民众迎送各种农业神的一种信仰活动,虽有儒教祭仪,但巫俗祭仪多是韩民族才有的文化内容。即便韩国民间过端午节,吃的也是艾子糕喝的是薏仁汁,与中国端午习俗也大不相同。
    在一些同源的文化圈,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有一些习俗虽起源某地,但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交流中,会被周边的国家或地区吸纳和接受,并演变为自己民族的独特习俗,这本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正常状态。
    这种正常的状态,到了一些文化官员、专家和媒体的口中,就变成了一种竞争。他们似乎把申遗当成了申请专利,其实申遗与申请专利完全是两个概念。只要你的某个项目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色,就能申遗。申遗是对传统文化保护状态的认可,并不是对文化起源的一种官方追认。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这种假造的文化之争也确实引起一些管理部门的恐慌,使国内这些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很大进步。细察文化之争背后的利益链,也是有受益者的,就是主管文化遗产保护的那些部门和机构,它们是想用一场假想的文化战争,来推动对国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于是经济领域才有的竞争意识,被引进到对文化源起的认定了。
    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包容性。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形态,绝不会只局限在一个区域中发展,古希腊文化、基督教、佛教、儒家文化都是如此。一种文化形态背后的价值与思想资源,如果适应了历史的需要,自然会在各地落地生根。强大的文化依靠的是传播,依靠的是对其他文化的融合,来显示力量的,而不是靠对起源的竞争。你有再强大、再纯净的起源,在今天的民众生活中失传了,也终究是一种孱弱的文化。
    这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宽容地看待各种国际文化现象,也是一个大国应该有的文化姿态。宽容既意味着社会能容忍各种不同的声音,不用担心压制;也意味人们不再用各种极端观点,来对待自己不理解的文化现象。只有构建了这种宽容的文化心理,国民情绪才能不显得这么变幻不定、狭隘短视。宽容意味着对文化现象做更多理性的思考,少一些仇视和敌意,多一些理解和温情。只有这样,才能把媒体资源用在那些值得批判的事件上,而不是打一些像中韩文化之争这样无聊的口水仗。
    来源:东方早报作者:叶匡政   
编辑:飞仪


作者:叶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