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宗师论著 - 【短刀简介】
【短刀简介】
 
来源:锦州少北武术非遗工作室 | 日期:2012-11-22 14:31:38 | 浏览 次] 字体:[ ]

 

少北武术资料集85—10
 
【短刀简介】
 
短刀通称步战刀,是古代步兵常用的武器之一,其常见的结构如图所示。
 
 
 
短刀的长度因人而异,一般皆称“刀不过脐”,也就是刀的全长(包括柄)由地面起不超过本人肚脐。根据演练实践,确符合实际。长则扫地。刀的重心如图一“0”点所示,重心超前用起来必沉头,重心近托用起来必飘头,重心位置适宜才能得心应手。
 
短刀的形式各民族皆有不同,如图二所示,有“捲刃刀”、有“柳叶刀”、有“弯月刀”等。有的刀体宽窄度不同,又宽的“砍刀、片刀”,又窄的“条刀、棱刀”等。但不论什么形式,皆属于“刃锋托背器”,其共性的刀法、刀术皆基本相同。
 
短刀的名称类别有三种,一种是刀体名,如上述的“捲刃刀、柳叶刀”等等。一种是套路名,如“太极刀、八卦刀、夜战刀、八法刀”等。一种是招式名,如“转身藏刀、上步撩刀、力劈华山、滚龙进刀”等。
 
在招式名称中双刀及各种双武器中,都有“鸳鸯”与“单飞”两种不同形式的招名。“鸳鸯刀”系指双刀在运动中一前一后,前后相随或左右相随、上下相随。“单飞刀”系指双刀在运动中一个向前,另一个则向后,两刀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因此不能把鸳鸯刀、单飞刀误为刀体名或套路名。有的人把所有双武器,皆称之为“鸳鸯”实属误解。
 
下面仅就“少北武器四论”对短刀作一般论述:
 
一、短刀的锋背:进击部位称为锋,刀的主锋为刃,副锋为刃尖,属刃锋武器。其防挡部位称背,刀的主背为刀的后背,副背为托背(见图一)。任何武器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有锋也必有背。刀符合锋背论的“凡武器必有锋背”的论点,确属实战武器。
 
刀的锋位于前,而背位于后,符合锋背论的“锋击背备,背击藏锋”的锋背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说明了实用价值大,布局合理。
 
我国古代武器的锋不过“尖、刃、击头”总称三锋。刀属以刃锋为主的武器,在战争中,能使对方伤血,因此刀体上有血槽,并以刃托隔血路,下置血布以拭血。符合锋背论的“凡尖刃锋武器,必隔以血路”的论断。
通过上述可知短刀完全符合锋背论。
 
二、短刀的术法:
(一)短刀之法:
短刀系竖刃,前尖的锋形。据术法论“据锋可知进击之法,据背可知防挡之法”也就是“法源锋背”。据此前人总结出刀有五种进击之法,即“砍、劈、撩、抹、铳(捅)”;有三种防挡之法,即“克(磕)、滑、架”。因此刀共八法。
 
刀法歌:“短刀八法,五进三防,砍劈撩抹,捅克滑架”。
 
在市面上,某些书籍上,对刀法也有奇谈。如有的说刀有“剁”有“铡”。尽人皆知,剁必须有案板、如剁肉,铡必须有铡座、如铡草,战场上并无案板、铡座,怎么能把生产上的刀法,说成是武术的刀法呢?不能胡扯。
 
一般用刀的后刃为砍(也有竖称劈,横称砍的);用刀的前刃自上而下为劈;反刃自下而上为撩;顺刃如锯为抹;以尖相击为铳(捅);顺式相迎为滑;以背碰击为克(磕);以背体挺迎为架。但上述都存在反正的两种法形。如既有正撩,又有反撩;既有正劈,又有反劈。八法之中皆有正反。
 
(二)短刀之术:
武器的术,据术法论“术乃法连,每两法相连而为一术”。又称“术数法法乘”。据此可知,刀的主形招术最多为八八六十四招。
 
(三)法与术是不相同的。如铳(捅)与抹二法相连而为一术,通称拦。由于刀是一面刃,拦为术而不是法,与剑是不同的。因此拦在刀中为术,在剑中为法。因此不明器形不晓锋背术与法,是很难分的。又如刀有八法,最多的主形为六十四招,但有的硬说“我们的刀有七十二招”有的“一百零八招”等等。绝大部分属于根本不懂理论,瞪眼胡扯。极少一部分是术与法,主形术与变形术不分或按套路中的招数形而上学的计数所至。深望少北同志明理,分析深入理解。
 
三、短刀的器性:我国武器根据锋背的共性关系,可知只有八种器械。凡同类的锋,同种的背,皆属同一类型。对短刀,主锋为刃,主背为背托。因此属于“刃锋托背器”。
对“刃锋托背器”除短刀外,如双钩、短斧、手镋等皆属本类。
 
同一类型的武器,由于锋背基本相同,必具有共性的法与术。据此对你没有见过的武器,一看锋背即可归类,据本类的术、法,便知这种武器的法与术,对辨认和认识你没见过的武器,确有实际价值。据此可知少北的八器论,是有科学作用的。绝不是简单的分类法。
 
四、短刀的器规:根据器规论“锋行己对间”,这个己对间不能理解为对我双方相对的空间,正确的认识应当运用“锋背区论”才能正确理解。
 
刀锋的锋行范围是在自己周围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刃锋有两处能够发挥最大的进击威力区,通称“锋区”。其中,一处在持刀人的两肩连线的前方中垂线处,也就是他的正前方。另一处在两肩连线的持刀手臂的延长线处,也就是持刀手臂的外侧。这两个锋区可以连成一片称为连片双锋区。由此可见,刀的威力区是在持刀手半身的前方与侧方的空间范围。短刀的自我防区,也就是刃锋不能发挥作用的区间,通称“背区”,是在持刀手的半身与大臂贴身处。
 
通过上述可知,持刀者转运身形的目的都是在有意无意地使对方出现在自己的锋区之内,以便发挥刃锋的进击威力。据此可知“运转身形之际,必锋展锋区之时”,也就是持刀者转运身形的时候,他的器锋必进击于自己的锋区之内(因为对方已出现在他的锋区之内)。这就是锋行己对间的本质。这也是判断任何刀法套路中每一招式有无实用价值的重要理论。符合者实用,不符合者属于表演。
 
根据器规论可知对我双方“锋背相遇,贵在速变”。例如当刀自上而下以刃锋劈击时,对方必以器背相迎,在对我双方锋背相碰之前,突然停劈抽刀接铳,这就是有控速变(控于停劈,变于劈接铳),通称术战。另一类与之对应的是无控轮杀,通称力战。在所有套路中,一般都包含“有控速变的术战,与无控轮杀的力战”。在套路中观察有控速变的招术的多少,就可以判断套路的优劣。有控速变的术战招术多,其套路必然质高而清奇奥化。
 
在实践中,完全实现术战是相当困难的,必然存在力战。因此必然要求自身的器械至刚至硬至韧,俗称宝刀,以便在器碰相争之际可占上风,这就是“宝刃”出现的原因。
 
通过上述,使我们明确了下列两个方面:
(一)判断刀法招术的有无实用价值,主要看当他的身形转运之时,其刀锋是否击于他自己的锋区之内,这是锋背区论的必然结果。
(二)判断刀法招术的高低,套路的优劣,主要看有控速变的招术的术战内含量。量多则优。这是器规论中“锋背相遇,贵在速变”理论的实际应用的必然结论。
 
本篇告诉我们,只有掌握了武术的科学理论,才能具有正确的判断力,才能指导自己的实践,才能培育新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内行。
 
张荣时
写于锦州
       (内部资料,集资印制,非卖品)

                           锦州少北武术非遗工作室

                                2012年11月22日


作者:张荣时先生